精读 《长春市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

  聚焦守牢实体经济根基,统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优势产业壮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加快构建“3转、4强、7新”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下功夫,推动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新医药等为突破方向,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体系,促进教育科学技术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持续增强长春现代化都市圈优质资源要素聚合力、产业集中承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到2030年,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力争达到1.2万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产值占比力争达到40%。培育1个万亿级和10个千亿级产业,包括全产业链汽车产业产值达到10000亿元;文旅产业(游客出游总花费)达到6000亿元,商贸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00亿元,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产业产值、建筑业产值均达到1800亿元,光电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400亿元,绿色能源产业产值、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产值、现代农业总产值均达到1200亿元,装备制造产业产值、数字化的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均达到1000亿元。

  大力发展“新”“智”行走科技产业,推动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方向、汽车企业向行走科技公司方向、整车产品向移动科学技术产品方向转型。全力支持一汽“Allin”新能源战略,更大力度推广新能源汽车在公共领域应用,加快实现红旗品牌电动化、奥迪PPE产能提升、一汽-大众新能源混动车型导入。加快引进新能源汽车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全链条布局新能源整车电池、电驱、电控和电动空调、电动刹车、电动转向等关键核心零部件,加快在底盘换电、智慧赋能等领域取得关键突破。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建设,加快打造智能驾驶生态。

  大力发展“智”“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推动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向智能化和新型动车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转型。支持中车长客加快高速列车本构安全技术、更高速动车组系统集成等技术平台建设,推动实施CR450科学技术创新工程和氢能源市域列车攻关工程。推广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全力发展光学仪器装备、精密仪表装备、卫星及应用装备、农机装备、氢能装备等高端装备。

  全力发展“绿”“特”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重点向绿色化和特色化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转型。以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为牵引,全力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大力发展玉米、大米等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全力推动人参、梅花鹿、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标准化、规范化、集群化发展。发展肉(奶)牛、生猪、肉鸡、预制菜等高的附加价值的特色食品和特医食品。

  做大做强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产业。支持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化学药新药等领域关键研发技术和产业化,重点发展基因疫苗、免疫细胞等生物药,以人参加工为代表的中成药、中药饮片等中药,原料药及制剂、小分子创新品种等化学药,生态康养、医美、保健品等大健康和精准医疗、“AI+新药”等新业态,高水平建设“长谷”。

  做大做强光电信息产业。重点发展芯片、高端光刻投影物镜、“光电+”等产业,建立完善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全链条生产体系,加快推进高级光学仪器和超精密光学检测设备等市场推广,实现晶圆自动光学检测等设备量产。积极承接产业链中的大规模制造转移,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高水平建设“长春光谷”。

  做大做强绿色能源产业。加快发展风电、光伏、生物质能、地热能以及新能源设备和材料。围绕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加强与白城市、松原市等地新能源产业合作,重点推进“新能源+增量配电网”园区建设,深化“绿电+消纳”模式,建设“绿色、智能、低电价”的绿电产业园区,不断的提高汽车、钢铁、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的绿电使用比例,努力将长春建设成为全国绿电消纳示范区。

  做大做强现代文旅和会展业。深化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热情参加“冰雪丝路”创新先导区建设,利用冰雪、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等特色资源发展旅游业,把绿水青山、冰天雪地转化为金山银山。全力发展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装备、冰雪文化等冰雪经济,加强冰雪场地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丰富冰雪场景、产品和服务供给;因地制宜广泛开展群众性和青少年冰雪活动,不断的提高竞技冰雪运动发展水平,积极举办高水平冰雪赛事;大力招引培育冰雪装备研发制造企业,积极谋划建设冰雪装备器材特色产业园区;深入挖掘传承民俗传统冰雪文化,加强冰雕雪雕、冰雪灯会等冰雪文化标志物建设,丰富开展冰雪表演文化活动,打造长春特色冰雪文化品牌。全力发展影视动漫产业,加强传统影视产业与互联网科技融合发展,充分的发挥文旅集团龙头带动作用,招引培育影视拍摄、影视特效和动漫创意、动漫制作企业布局核心环节,促进影视动漫和文化创意全产业链发展。全力发展会展产业,创新“会展+产业”新模式,高水平办好电影节、汽博会、农博会、航空展、光博会、健博会等重大展会。

  加快发展前沿新材料产业。大力推动分子筛多孔催化材料、合成橡胶材料、人体植入物全面可吸收材料、植入级聚醚醚酮材料等领域产业化应用,积极推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及配套功能材料、基板及薄膜封装材料等新型显示材料产业化发展,支持碳纤维复合材料、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等先进复合材料研发应用,提升国产化前沿新材料供给能力。

  推动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以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建设为引领,全力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构建以北湖未来科学城、永春生物医药城为引领的融合创新集聚区。支持在长大校、大所、大企争取建设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研平台,紧扣产业核心技术需求,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前瞻性布局前沿技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头部企业牵头组建紧密型创新联合体,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和省重大科学技术攻关任务,鼓励和引导高校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全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培育壮大雏鹰、瞪羚、独角兽等科技领军企业。深化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构建以产学研一体化联盟为牵引的“订单式”研发应用体系,加快发展以产业引导基金和种子、天使、创投等科创基金协同联动的“基金矩阵”。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速布局发展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科技产业园和科技服务机构,全力破除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各种梗阻。加强高水平人才引育,统筹推进教育科学技术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

  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层次地融合。围绕先进制造业,加快布局发展以高端软件信息、高端人工智能、高端人力资源和高端专业方面技术服务为代表的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聚焦技术研发融合,加快布局发展研发技术服务平台,组织企业之间围绕共性技术、共性产品开展联合攻关,推动通过现存技术和产品衍生新技术、新产品。聚焦产品融合,开展“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推动工业产品在制作的完整过程中嵌入后市场服务相关硬件软件,推广服务增值型制造。聚焦服务融合,以新业态新模式应用场景为牵引,推动工业公司与服务业企业合作开展人工智能、网联物联等信息化后市场服务业务。

  构建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环境。加强支持卫星应用、通用航空、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推进时空信息标准建设,加快实景三维长春建设等有关标准研制。动态调整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加强和改进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加快构建经营主体信用监管标准体系,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争创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提高要素资源组合配置效益。推行“数字+执法”模式,加强对行政执法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加强开放平台建设,拓宽国际客货运通道,促进本地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积极地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深化长吉一体化、长平一体化发展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注重同东北地区其他省份协同联动,加强哈长城市群建设,深化与天津市、杭州市对口合作,积极对接东北地区主要城市和国内发达经济圈,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对外开放腹地。

  建立市、县两级统筹协调推进机制,全方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长型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培育和未来产业布局。加强市级层面战略规划,推动资源要素向各产业集群的重点布局区域倾斜。围绕产业链强链补链扩链绘制招商图谱,全面拓展招商渠道,全面强化项目支撑。加大对“3转、4强、7新”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关支持政策、先进的技术、典型案例的宣传推介力度,加力营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