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国对美出口骤减21%但整体出口却增长了8%……

  转载引用请标注明确出处。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不做任何商业用途,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

  按美元计价,中国出口额达3156.9亿美元,同比增长8.1%。其中,对东盟出口增长20.8%,对欧盟和日本也分别增长8.2%、7.8%。这份数据在全球制造环境风雨交加的当下,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美出口仅为330.24亿美元,占整体出口比例降至约10.4%,骤减21%,而对比2024全年,我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还是14.7%。

  这意味着——即便中国对最大单一出口市场大幅度地下跌,整体出口总量却依然逆势增长。

  4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3.8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6%,带动前4个月外贸整体增长达到2.4%,远优于预期,单月进出口规模第二高的好成绩,仅次于2024年12月的4万亿峰值。

  而一些技术方面的要求高、需要多行业协同的产品——如风力发电设备、海工平台、工业机器人、汽车——却在持续增长。

  中国制造的优势,也早已从“工人加班赶订单”,演化为产业链之间的协同机制与系统响应力。

  该公司负责建造的大型深海平台背后,涉及超过十个不一样的行业的深度配套协作——从钢铁冶炼、液压控制、电子传感,到智能控制、数据传输、深海材料科技,每一个模块都不是单一公司能够独立完成的,而是几十家、上百家企业合作出来的结果。

  负责人介绍,在建的外贸平台及港机设备达40余台,订单交付日期已经排到2027年。

  其背后体现的是中国制造这几十年积累的“全链条”能力——不是一个点做得好,而是从上游材料到中游设备再到下游集成,我们能把它们组装成一整套解决方案,还能把它稳定地做出来、交出去、服务好。

  它代表的是中国制造在经历三十多年产业积累后所展现出的“平台型能力”——这种能力是可以被出口的。

  更关键的是,这类产品天然具备“无法替代性”:不是你想模仿就能模仿的,也不是换一个国家就能立刻承接的。这正是“低端替代 + 高端无法替代”时代里,中国制造所应牢牢占据的战略高地。

  塑料制品、钢材、铝材、通用设备、集成电路……这些典型的中间品,在4月出口中表现强劲,同比增长达14%,单月就拉动整体出口增长近1.7个百分点。

  中间品这些不是终端商品,它们不会直接出现在超市货架上,但研究表明,中间品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促进经济稳步的增长的重要因素。

  其一,中间品的生产者可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这样下游的成品企业就能获得更好的价格,从而能在全球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其二,提供中间品的生产商越多,就能制造出更多元更复杂更创新的产品,让当地经济更有活力也更有韧性。

  而作为全球供应链核心,中国对中间品生产的掌控力极为强大,从原材料加工到高端技术产品制造,展现出惊人的规模效应。

  早在2018年,中国中间品生产总价值首次超过所有发达国家总和,当前占全球市场占有率的42%,而且这一比例已趋于稳定。

  虽然对东盟、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在增长——但这并不等于终端市场需求真的转移到了东南亚等新兴市场。

  现实中,东南亚部分国家,特别是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正在充当“转口跳板”:

  中国制造的商品先运往这些国家,再经过简单加工、贴牌甚至仅仅是更换发货地址后流向美国,以规避高额关税。

  一方面,美国作为终端消费大国,其对中国制造的替代性需求并未真正消失,关税政策只是提高了采购门槛和时间成本;另一方面,中国出口企业虽然在短期内找到“替代路径”,但依赖的是规则漏洞。

  2024年,中国出口总额达25.45万亿元,其中机电产品占15.12万亿,占比超过一半。我们打造了全球最完整、最高效、最具韧性的工业体系,这一切是由6600万产业工人撑起来的,但这些工人的平均薪资,只有5300块钱;机电产业的平均利润率,也只有5.87%。

  反观美国:制造业工人1300万人,机电出口额2万亿美元,利润率却高达16.3%,而平均薪资为每小时34.57美元,折合月薪大约6000美元。

  过去三十年,中国以“成本-效率曲线”为核心逻辑,构建起全球最具规模的出口体系。但这条路线走到了临界点:人力成本在涨,合规要求在收紧,关税和政治压力也慢慢变得多。

  好在,中国的出口总额突破25万亿人民币,还能造船、能做高铁、能搞深海平台、能出口新能源车……这些都是了不起的能力。

  如果我们出口的还是别人定规则的产品,走的还是别人设计好的通道,那就永远只能是“成本低的时候抢一把,成本高的时候被踢出去”。

  比如说:咱卖的不只是电动汽车,而是一整套配套体系:充电桩、管理系统、售后服务、金融方案;卖的不只是深海平台,而是包括设计、制造、维护、数据服务在内的一整套解决方案;不只是“我们能做”,而是“别人愿意用我们的标准”。

  广东工信部年初发布的《关于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层次地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中说到:

  在当前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快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背景下,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层次地融合、互促互强,对降造业成本、推动制造业价值链迈向中高端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当下,全球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正在重新排列;十年后,我们的目标是,不仅能“把货卖出去”,还能“把方式、把话语权带出去”。

  TOP Lab (TOP创新区研究院)是 FTA 的创新研究引擎,专注于为城市、企业和 园区提供系统化的前瞻洞察与战略建议。基于Talent(⼈才)、Organization(组织)、 Place(区域)三⼤核⼼维度,TOP致⼒于探索全世界创新区的发展规律,并结合本⼟实践,为区域发展和企业创新注⼊新的价值维度。

  FTA Group致⼒于成为产业创新区综合解决⽅案的领导者,整合设计、运营和产业服务,提供全⽣命周期服务。

  作为中国产业地产领域设计实践数量最多的机构之⼀,FTA凭借逾1200个办公及产业地产的设计及咨询经验(这中间还包括3个国家级综合性科学中心的重点项目、多个世界500强总部或区域总部等),已为多个⾼品质业主打造独特的成功体验。

  在区域发展和产业规划中,FTA始终秉承专注、⼀体化服务与国际视野,为客户提供从研究、策划到设计的全流程⽀持。我们深耕产业科创园区和产业⽚区领域,成功助⼒上海张江、临港、漕 河泾、市北、G60、闵开发、杨浦科创等重点产业⽚区落地标杆项⽬,此外,在BioBAY、中关村⽣命健康园、张江药⾕等顶级园区的设计中,FTA始终是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量。

  我们服务的客户包括:市北高新、张江高科、天安骏业、上海地产、小米科技、罗氏制药、阿里巴巴、迪士尼、西门子、凤凰卫视、上海港城集团、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等知名品牌。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